武汉理工大学招生网
学院现有教职工190人,专职教师148人,其中教授55人,副教授67人,在校学生4651人,其中研究生1426人,本科生3225人。在材料学科内,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国科学院双聘院士1名、千人计划人选4人,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6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入选者5人、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2人,湖北楚天学者14人。近五年来,依托各研究基地承担近40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600余项企业攻关项目,到款科研经费4.69亿元,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二等奖7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0余项。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近五年,学院承担了国家级、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2项。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拥有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拥有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试点学院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材料专业教育,为学生具有宽广的现代先进材料知识打下良好的理化基础。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100人、研究生100人(含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面向全校新生选拔,入校后通过加试外语、数学并结合学生高考成绩及综合素质择优录取。获得我校自主选拔A类计划资格考生,高考成绩达到我校在考生所在省(市、区)的投档线(如投档线低于20分,则必须达到20分以上),在志愿基础上,体检合格,可直接录入试点学院学习。试点学院本科生采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模式。学生在大二、大三完成核心课程学习后,可在大四选择特色领域的材料方向的实践性课题,进一步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本科期间,学生可积极参与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导师制、国际联合培养项目以及专业实习等高层次的研究活动。鉴于学生的个人需求,学院鼓励学生修读学士/硕士学位课程和学士/博士学位课程,完成攻读学士学位(BS)和硕士学位(MS)学位连读(六年制),或学士学位(BS)直接攻读博士学位(PhD)(八年制)。本专业培养基础宽厚、适应面广、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新材料研究开发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学科必要的基础理论、技术基础,以及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掌握材料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具备材料的研究、测试和开发能力,受到良好的计算机和外语训练。目前,本专业按照一级学科模式培养材料领域复合型人才,设有材料科学、材料工程等培养方向。并设有国际班和学-硕连读班。本专业培养具有化学及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熟悉材料制备、合成与加工原理及技术,能够从事材料改性和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及相关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及材料制备、改性的最新技术,掌握材料科学研究方法和现代测试技术,具备运用化学、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进行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交通学院现有教职工17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1人(含国家级专家1人、省部级专家2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人选1人、楚天学者主讲教授1人、博士生指导教师23人),副教授57人,高级实验师5人,有1人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担任ISSC专家委员会委员。有普通本科生2212人、硕士研究生504人、博士研究生109人、留学生6人。本专业2009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湖北省品牌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工程数学、计算机、外语基础,运筹学、管理学和交通运输组织学以及必要的土木工程、信息与控制、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原理以及以水路运输工程为主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能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生产与经营管理、物流管理及研究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本专业着重面向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三大领域,培养掌握港口工程、航道工程、海岸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相关工程领域规划、设计、施工和检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交通、水利、土木、海洋工程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我国港口经济发展迅速,海岸工程建设规模巨大,给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本专业学生毕业后既可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也可到交通系统所属的设计院、工程局、港务局及港务集团公司,从事港口及航道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检测工作;也可到航务、港务管理部门,从事港口、航道规划、勘测、设计、研究和管理工作,或者到海岸带开发研究机构、海港安全监督部门和相关院校工作。本专业是2012年专业调整后的新增专业,专业设置基础是工程结构分析专业,近几届毕业生就业率为100%。管理学院现有教职工188人(包括院外的专业教师8人):其中,教授51人(含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楚天学者2人、博士生导师28人);副教授78人。在157人的专业教师队伍中获博士学位的100人。2014年管理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601人,全日制硕士生497人,全日制MBA513人,工程管理硕士136人、外国留学生232人,全日制博士生74人。近6年来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4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158项,有28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科技成果奖。20082013年科研到款经费达11708.0115万元。发表论文1204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12部。学院始终不渝坚持狠抓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在国家级省部级竞赛中获奖,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累计通过率达90%以上,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毕业生总体素质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4%以上。本专业主要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理论的信息管理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应系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与计算机应用技能,具备扎实的现代管理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公司、制造企业、服务业、金融机构、行政事业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管理工作,亦可在软件开发、信息服务或信息系统应用企业承担程序员,系统分析员,网络管理员以及数据库管理员等工作,也可在学校及科研单位从事信息系统及计算机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能熟练地开展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构、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与甄选、培训与技能开发、素质测评、工作分析和评价、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等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工作,并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机械工程是武汉理工大学优势学科之一,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机电工程学院目前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工业工程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为部级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为湖北省特色学科,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工业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5个硕士点,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业工程、包装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包装工程等4个专业为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66人,其中教授39人(含博士生导师19人)、副教授83人。教师中有部级以上专家15人,省部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4人。全院现有学生3647人,其中本科生2915人,硕士研究生(含留学生)650人,博士生(含留学生)82人。学院拥有湖北省数字制造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伯明翰大学智能机械联合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基地,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特种机械装备与物流技术是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高性能机械装备的数字化动态监测技术是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历年来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大胆创新,重视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高水平竞赛中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4届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人数140人,比例达到19.3%。学院依托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开办学硕博连读和国际班2个试点班,采用学生自愿报名和考核遴选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国计划招收的本科生中,每年各选拔35名优秀学生,按照研究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模式进行培养。学硕博连读旨在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拔尖人才,采取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前3年采取流入流出动态模式进行生源流动。国际班旨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械类人才,我院与英国伯明翰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签署了2+2、2+3联合培养协议。依托学校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多所高校2+2、2+3、3+2和4+1联合培养协议,我院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2+2模式学生毕业后可授予中外双方学士学位,2+3、3+2和4+1模式学生毕业后可授予武汉理工大学学士学位和外方硕士学位。工业工程是国际上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专业之一,它将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相结合。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对复杂的生产、服务与管理系统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以低消耗、高效率进行生产与运营规划与管理的能力,以及从系统角度进行规划、设计、分析、控制、改善和创新,实现系统优化的能力。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与综合应用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包装机械装备设计、包装系统解决方案与实现、包装产品质量控制、开发新型包装材料、研发包装新技术、新工艺与设备、包装产品结构、造型、装潢设计等方面工程素质的应用型工程师,以及具备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有教职工115人。其中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含高级实验师)4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省部级专家1人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人,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在校普通本科生2118人,硕士研究生366人,博士研究生62人。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远洋运输行业,也可以选择到航海类高职院校任教或者地方海事局、船舶检验局工作,还可以考取国家海事局或海关公务员,另外,还有部分同学会选择考研究生或者到船厂、船舶设计院工作。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自1952年建院以来,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几代教师辛勤耕耘,励精图治,奠定了敬业文明的建院风格;莘莘学子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形成了自强攀登的建院精神。今天,学院已成为在土木和建筑行业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学院下设土木工程系、建筑系、市政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设有土木工程、建筑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城乡规划6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7人,其中正高职称36人、副高职称65人。目前学院在编博士生导师24人(含教学、科研与设计单位),硕士生导师96人(含教学、科研与设计单位),双聘院士1人。还有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应聘担任学院的兼职教授。目前,学院共有在读本科生2200余人(含留学生)、研究生(含硕士与博士)约800人。学院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历史城市与建筑修复工程、智能结构及其系统信息化、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等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等7个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2个工程硕士领域,并设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内设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市政工程实验中心、建筑学实验中心等3个实验中心,土木建筑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武汉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学院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科研经费逐年增加,项目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近5年共承担纵、横向项目772项,科研经费到款累计超过1.6亿元。教师承担国家级项目 43 项,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子项目2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1项。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421篇,出版教材和专著20部。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建成整体学科水平达到国内一流的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为发展目标,抓住机遇,探索创新,强化优势,突出特色,为科教兴国做出更大的贡献。概况:本专业培养具备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广泛的知识背景,具备建筑学独立性学习研究能力,掌握终身自学的技能、提问和研究能力,批判性思索、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在设计、科研、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文物保护设计、建筑技术设计、建筑工程管理及建筑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建筑学科高级工程技术、研究与管理型人才。本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教育评估。本专业新生入学后需加试美术,成绩不合格者调整到其它专业学习。概况:本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培养适应低碳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备建筑节能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知识面宽,具有向土建类相关领域拓展渗透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在各级政府建设管理部门、设计研究院、房地产公司、项目咨询管理公司、物业公司及相关的科研、生产、教学等单位从事工作。汽车工程学院创办于1958年,现有教职工130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45人、讲师3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此外,还聘任30多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学院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在校本科生2145人,硕士研究生469人,博士研究生46人。汽车综合实验中心面积11000平米,设备资产达人民币9000多万元。汽车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学院根据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要求,在汽车零部件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汽车设计与结构分析、电动汽车、汽车关键系统集成与匹配、退役汽车循环再利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与现代测控技术、汽车动力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特种车与专用车开发、汽车排放与污染控制技术、汽车发动机性能与电控技术、汽车服务工程与产业规划等研究领域已形成特色与优势。学院拥有一批长期从事汽车工程、内燃机工程及汽车运用工程的教学科研队伍,现已建成了4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门省优质课程 ,3 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优质课程。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支撑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等,取得了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同时,学院重视与汽车行业的合作,由东风、一汽、上汽、北汽集团等六十多家企事业单位组成的汽车行业董事会为汽车工程学院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有力地支撑着汽车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学院规划实施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加强学科交叉与资源整合。依托汽车行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4个。汽车工程学院以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努力达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善创新的要求。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成立的汽车协会、引擎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国内知名汽车生产企业合作举办汽车无限创意设计大赛, 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和国内汽车设计大赛、智能车大赛等,并获得了多项奖励。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汽车产品知识和技术理论基础,必要的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理论知识,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知识,具备懂技术,善经营,会服务的能力素质,能够适应汽车生产服务、汽车营销服务、汽车技术服务、汽车金融服务、汽车运输服务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现有资源开发工程系、矿物加工与材料工程系、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系、区域规划与管理系、安全科学与工程系等5个系,设有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安全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有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3 个,相对应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矿物加工工程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全院现有本科生1740人,硕士研究生371人,博士研究生45人。学院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与澳大利亚的南澳大利亚大学、德国的纽亭根科技大学、艾斯根科技大学、期图加特科技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学院现有一支理论水平高、学术造诣深、且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楚天学者1人,海外讲座教授1人。教授26人,副教授36人,博士生导师14人,教师中博士比例达78.9%。学院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很好的学风,本科生中有一大批学生毕业后进入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深造。资源与环境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在 十五十一五期间进行了重点建设,新增设备固定资产总值2800多万元;现拥有各类实验室25个,实验室总面积5500余平方米,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及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3年来,学院的教师共完成各类科研任务520余项;出版各类学术专著、教材、词典、手册和译著数十部;发表各类论文600余篇,其中被国外三大检索系统收录逾百篇,主办有国内爆破界重要刊物《爆破》。近年来,学院承担并完成了包括国家九五攻关、十五攻关、国家863、973、军工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一批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信息工程学院涵盖了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现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通过多年的建设,信息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授、副教授78人,博士生导师19人,省部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4人,在校本科生2700多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5人。学院依托 光纤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拥有光纤传感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宽带无线通信与传感器网络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同时学院还有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研究中心华中实验室、通信技术研究所和嵌入式系统与技术研究所等10余个研究所(室)。在光信息处理与光纤传感技术、非线性系统理论与智能检测技术、现代通信理论与宽带接入技术、信号处理与信息传输技术、系统监控维护和诊断理论与技术等研究方向上已形成特色与优势。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和面上项目)、国防预研项目、教育部、交通部及湖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共3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10余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3项(获授权38项)。学院教师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被国际《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收录达300余篇,出版专著7部。近年来,出版统编教材44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6项。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和英语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90人次,省级奖励298人次,历年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有教职工152人,专职教师124人,教授28人,博士导师11人,副教授5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0人。学院在校普通本科生1838人,硕士生514人,博士生48人,留学生30余人,拥有教学、科研实验室500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千余台套。近五年来,学院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和企业联合项目,年科研经费达到2000万元以上。申请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军工项目6项,100万以上科研项目13项。被SCI、EI、ISTP收录论文300多篇,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6项。学院依托学科建设的优势,努力改善科研实验条件,交通物联网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于2013年12月已正式获批立项建设,已建成武汉理工大学-武汉NEC软件研发中心(2012获批湖北省校企共建光传输及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研发中心)、武汉理工金讯科技算法与软件研发中心(2013获批洪山区产学研基地建设-理工金讯研发中心)、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高性能网络研究中心、并行分布式处理研究中心、智能技术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企业应用软件研究中心、英培特嵌入式系统研究中心、图灵信息技术研发中心、 武汉理工大学-AMA多媒体应用技术研究所等科研基地13个,本科教学实验室9个,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教学环境。本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培养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软件技术等信息领域中具有宽广综合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培养计划与国际接轨,通过培养计划实施及理论、抽象、设计实验等教育过程,使学生掌握物联网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计算机物联网工程及产品研发的基本训练,具备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物联网工程系统的综合能力。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物联网应用系统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或在本学科、相关学科及国外继续深造。学院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和电子设计竞赛基地,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学院每年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和机器人设计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近五年来,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大赛中,学院共有171人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120余篇本科毕业论文获得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航运学院是我校具有鲜明特色的学院之一,已有近70年的办学历史。学院前身为1945年11月成立的国立潮汕高级商船学校,设立了船舶驾驶专业。1952年迁至武汉后,成立了武汉河运学校。1979年更名为武汉河运专科学校,设立船舶驾驶专科,1984年又设立了航政管理专科。1992年原武汉河运专科学校与原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于1993年设立航海技术(海洋船舶驾驶专业与通信工程专业合并)本科专业。武汉理工大学成立后,航运学院于2003年开办了海事管理本科专业。航运学院现有航海技术和海事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学院主要从事航海类专业教育与培训,下设航海技术系、海事管理系、水上交通安全与环境研究仿真中心、实验中心和船员培训中心。学院对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现有齐全的航海教育与培训设备设施,包括全任务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航海雷达模拟器、GMDSS真设备及模拟器、VTS模拟器、各种船用航海仪器、导航设备等,建有一批水上专业训练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等。学院拥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船舶与海洋环境保护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共建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点。近10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工和众多的横向科研项目,近三年,院科研经费达2.5亿元。学院在水上交通安全环境、内河航运技术和航海仿真技术等领域具有雄厚的实力,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学院现有教职工9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53人,博导3人;18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31人。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23人;48人持有航海类专业证书,13人持有甲类一等船长适任证书,8人持有大副适任证书。现有在读博士生15人、全日制硕士生127人、工程硕士144人,普通本科生1238人。毕业生供需比1∶3。报考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应是热爱我国航海事业,思想、身体素质好,组织性纪律性强,身高1.65米以上,四肢健全、五官端正,无口吃,无色盲、色弱,双眼裸眼视力4.8以上,听力正常,以英语为外语的男生。航海技术专业与军事院校同批次提前录取,考生将志愿填报在提前录取的院校栏内。2、就业知名企业: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学院具有58年的办学历史,现已成功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物流学科,通过211工程和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学科优势和良好的行业支持环境,为港口与物流行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学院现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具有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物流技术与装备和物流管理五个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目前在读本科生1741人,硕士研究生316人,博士研究生41人。物流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12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8名并有省级专家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4人。学院下设港口机械工程系、物流自动化系、物流管理系和机械设计与制造系等4个系和1个实验中心。实验中心下设港口机械实验室、物流自动化实验室、物流工程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室、机械基础实验室和流体传动与控制实验室,使用面积8000多平方米,实验设备总值3000多万元。学院图书馆现有面积210平方米,图书资料馆馆藏文献量近8千册,并藏有历届博士、硕士、本科生毕业论文。理学院下设四个系:数学系、物理科学与技术系、统计学系、工程结构与力学系。现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学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理学院现有5个本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统计学、工程力学,其中工程力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学院现有力学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具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理学院现有本科生154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70人。理学院具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211名教师中,有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1名、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1名、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名;博士生导师17名、教授45名、副教授109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湖北省教学名师2名;学科首席教授2名、特色专业责任教授1名、精品课程教学名师6名。近年来,理学院教师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3项;现有国家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出版教材69部,其中国家十五规划教材3部,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 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国家精品教材1部。理学院具有良好的学风建设传统:在英语、数学、物理等全校性公共课统考中,成绩名列全校前列,历届毕业生研究生录取率均在30%左右;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左右;学院每年开展立足学院、面向全校、辐射社会的品牌活动武汉理工大学理苑星空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近年来我院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设计大赛,获数学建模竞赛国际奖11项,国家级奖14项,省级奖46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省级一等奖1项。理学院求知明理社会实践队至2013年连续8年荣获湖北省优秀社会实践队称号,理学院星星之火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获湖北省百家优秀志愿者服务队称号;近年来,在校园大型文化活动中,在合唱、艺术表演、理工杯、校运动会等各类文体竞赛中多次获得校一等奖。该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信息处理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经济和金融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应用开发或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有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数量经济学、统计学等7个硕士点。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下设教学、行政、党委、学工四个办公室,现有化学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化学工程系、制药工程系4个系及2个教学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化工实验中心)。国家级工科化学基础课教学基地1个;湖北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无机化学》1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无机化学》1门。材料保护研究所和湖北省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科研基地。现有应用化学、生物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药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均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硕士、药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招收材料学、生物材料学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科研人员。学院现有教职工140人,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外专千人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青年千人1人,新世纪人才3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百人计划1人,楚天学者2人;教授35人,副教授4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0余人,目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计1700余人。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并重基地,拥有一批精密的测试实验设备,如核磁共振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红外分光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高压粉末静电涂装机、差热分析仪等,拥有计算机仿真室、图书资料室。2001年以来共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余项,其他纵向及横向科研课题400余项,科研经费达7000余万元;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50余篇;申请专利200余项,授权专利100余项。本专业自2002年开始推行精品教育策略,每年招收3个班本科生(约105人)。培养具有良好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良好专业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较好地掌握现代化学基本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高级应用化学专门人才。应用化学是省级重点学科和校级品牌专业。现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应用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是国内多个著名大学、研究院所的人才培养基地。学生就业也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性,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精细化工以及其它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从事应用化学研究、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和管理工作。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科交叉型人才,以加强数理化基础理论、注重生物技术在现代生物技术制药以及天然产品开发中的应用与结合为原则,使学生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领域及学科前沿,初步具备在生物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有关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的能力。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掌握化工生产过程与设备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管理知识,具有创新精神、求实作风、经济观点、环保意识、应变能力和团队精神,能在化工、汽车、机电、医药、环保、军工、冶金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设计、生产技术管理等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不招收色盲考生。经济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5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15人,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湖北省跨世纪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大部分教师有国外留学、访学的经历,每年有多位国内外专家来院访问讲学;学院聘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克莱夫格兰杰等16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楚天学者、荣誉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有全日制本科生1294名,硕士研究生296名,博士研究生36名,以及来自美国、法国、摩洛哥、墨西哥、土库曼斯坦等46个国家的留学生78名,他们涵盖博士、硕士、本科不同层次。学院设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和电子商务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和湖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际经济学》被评为外国留学生来华英语授课第一批国家品牌课程;《改变世界的电子支付》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国际金融学》、《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学院自2004年起在本科中开办数理金融学实验班,学生从新生中择优选拔。该实验班开设20多门数学课程,以及20多门经济金融类课程,培养具有深厚的数学功底和扎实的现代经济学、金融学理论基础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应用性强是本专业的主要特色:在开设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的前提下,本专业增设了多门应用型课程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通过产学研良性互动的教学模式,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研究团队、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聘请企业家走进课堂、学生在实习基地进行规范的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实现培养厚基础、重实践、综合能力强的人才的目的。本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现代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法规,掌握一定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运输的基本技能,具备扎实的外语能力,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国际物流企业以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贸易管理和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在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中,探索建立弹性、灵活、具有选择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充分挖掘专业与学校相关行业的资源优势以及专业课程模块化设置,为学生设立可选择的国际商务、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国际物流与运输三个培养方向,凸显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金融业务,外语水平高,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能胜任各类金融机构、评估咨询机构、工商企业、政府部门的金融和投资理财工作的专门人才,并为学生在经济学各个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或出国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专业依托我校的理工科优势,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处理金融事务的能力。本专业培养高级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人才,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技术的有关理论和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并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了解信息经济时代的商务处理与网络交易机制,具有运用现代电子商务技术方法和经济管理手段解决电子商务开发、应用和管理问题,制订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和进行技术实施的能力,具备技术、商务、管理的多维分析能力。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是我国中南地区首所拥有设计艺术学博士点、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业设计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学院,其设计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目前,学院拥有设计学、艺术学理论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设计学、艺术学理论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设计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艺术硕士(MFA)、工业设计工程硕士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工业设计(含产品设计)专业、动画专业为国家特色建设立项专业,环境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省级品牌建设立项专业。2009年教育部学科中心学科排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学位列全国第10;武书年2012中国大学研究生院艺术学一级学科排行榜上,武汉理工大学设计学一级学科评为A++,排名第3。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1366人、硕士研究生487人、博士研究生30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13人,其中教授25人(含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48人。教师中有设计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1人,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设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艺术硕士(MFA)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分委员会委员3人,文化部高等学校动漫类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楚天学者讲座教授1人。学院先后取得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及2门国家级视屏公开课程、20余本十一五与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研究项目,以及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试验区、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建设成果。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与日本筑波大学,韩国建国大学、国民大学、光州大学、全北大学,德国斯图加特艺术学院、达姆斯塔德大学,英国斯旺西城市大学、威尔士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艺术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知名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与科研合作关系。外国语学院下设英语系、法语系、通用语系、3个大学英语教学部、2个研究生英语教学部等8个系部。现有教职工246人,其中正教授18人,副教授112人;有百余位教师分别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讲学及留学进修。现有普通本科生719人,研究生261人。除了本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外国语学院还承担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以及法、日、德、俄等小语种的教学任务。学院设有英语、法语、日语三个本科专业;拥有一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外国语言文学,下设五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即四个学术型硕士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一个专业型硕士点:翻译学)。设有美国学汉学研究所、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欧亚文化研究所、大学英语教改实验中心等研究机构。一年一度的外语节活动已成为学校品牌,并辐射到武汉高校。学院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先进、教学设施优良,建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自主学习中心、录音棚、境外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等。近几年来,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左右,主要集中在武汉、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等地从事教学、翻译、管理、贸易等工作;本科生考研成功率稳定在20%以上,录取学校涵盖武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厦门等地重点高校;此外每年大约有15%左右毕业生选择前往英国、法国、日本、美国、德国以及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留学深造。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外语专业毕业生出国、升学、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学院设有法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教育技术学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新闻传播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有法学和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知识产权法学、新闻学、传播学、数字出版、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技术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等13个二级硕士点、1个国防教育学学位点和1个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共享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学院设有13个研究中心。其中,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和数字传播工程研究中心为省部级研究中心, 数字传播工程研究中心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学院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条件,设有中心实验室,高清演播室、教育技术实验室、综合实验室一、综合实验室二、编辑出版与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和学术报告厅等。设有图书馆文法分馆,藏书5.3万余册,报刊杂志约400种,外文版书籍500多册,外文期刊20余种。学院确立学科立院、学术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和应用办文、文理渗透、突出特色、综合创新的办学思路。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科研为主导,以教书育人为目标,以厚德育人,博学济世为院训,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人才。紧密围绕学校两个一流的奋斗目标,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原则,彰显理工背景下的文科专业特色,结合我校材料、汽车、交通三大行业优势和学科特点发展法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教育技术学等专业,构建本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平台,将学院建设成为我国理工科背景下的高水平、高层次的文科学院。文法学院法学专业始办于1993年,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本专业每年招生规模保持在4个本科班。现设有一个一级法学学科硕士点和一个法律专业硕士点。其中,设有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知识产权法学五个二级法学硕士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下设法制教育研究方向和知识产权教育与文化创新研究方向,招生法学博士研究生。法学专业现有专职教师38人,其中,教授9人(含研究员1人),副教授18人,讲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4人,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和专业结构都较合理的教师队伍。广告学专业是文法学院新闻传播系的一个重要专业。目前,设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新闻学理论和跨文化传播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并共享共建跨文化传播博士点。本专业主要培养系统掌握广告学与营销学理论知识,熟悉广告公司工作流程,洞悉世界广告发展新潮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广告专业人才和市场营销传播专业人才。广告学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2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讲师2人。教师大多为毕业于国内知名大学的博士,具有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另外,广告学专业还从国内外知名大学及业界聘请了多名客座教授,以提高实践教学力量,使学生具有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能力培养方面,本专业设有武汉理工大学企业文化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与多家著名的广告公司或媒体机构共建了二十余所实习基地,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了坚实保障。广告学专业历年来培养的毕业生深受企业的欢迎和好评,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奥美国际、李奥贝纳、盛世长城等世界知名广告公司和凤凰卫视、腾讯网、新浪、搜狐等知名媒体或企业,已有多名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非凡成就。编辑出版学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本专业目前设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数字出版研究和编辑出版理论研究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并共享共建跨文化传播博士点。在人才培养方面,本专业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特点,根据国内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特点,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还依托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武汉理工大学数字传播工程中心等机构开展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数字出版与数字传播高端人才。本专业共有专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1人,讲师6人。教师队伍中有一半以上的老师获得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4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另外,本专业还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知名大学、新闻出版机构的兼职教授多名,以提高实践教学力量。在能力培养方面,本专业在拥有武汉理工大学数字传播工程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数字出版研究基地、武汉理工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其中,数字传播工程研究中心为省级研究基地、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同时,还与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时代出版集团等机构共建了十余所实习基地,这些机构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另外,本专业教师队伍近年来主持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近百项,学生可以广泛地参与这些项目的研究,以提高其各项专业技能。在就业方面,本专业毕业生竞争能力强,就业前景广阔,就业率高。学生毕业后可以供职于企事业单位、各级各类新闻传播媒体(包括电台、报刊、出版社、网络媒体)和图书馆等,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本系开办于2002年,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有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的教师有7人。本系的课程设置致力于在反应学科发展现状和培养应用性人才两方面取得平衡,课程体系分为以下板块: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计算机科学及其教育应用、教育技术学及其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历届毕业生既有从事媒体设计与开发职业的,也有从事IT行业的设计与开发及从事学习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等工作,市场人才需要供不应求,近年来就业率达100%。政治与行政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工72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8人。学院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干,结构合理,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队伍。学院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汉语国际教育3个本科专业,有哲学、政治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承担学校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任务。学院现有普通本科学生627人、研究生144人、留学生113人。学院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等数十项,多次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湖北省教学成果奖、武汉市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学院拥有图书馆人文分馆,藏书60310册,库藏期刊10715余册,现刊350余种,建有电子阅览室、借阅处、报刊阅览室和自习室,能较好地满足学院各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需要。学院建有计算机室、社会工作实验室、心理与行为实验室,供学生上网、检索、实验等,办学条件优良。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涌现出了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班集体等优秀集体和个人,获得了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二等奖多项,每年均有优秀学生被免试推荐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保送研究生比率16%左右,研究生录取率30%左右。学院成立了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在学校社团组织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学院与武汉市青山区政府、湖北荆门市掇刀区政府、澳门街坊总会、武汉钢铁集团总公司、深圳市南山区政府和东西方社工服务社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生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和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本专业是学院的传统专业,学科实力雄厚,主要培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和方法,能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行政管理工作和文秘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院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融合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教师队伍实力雄厚,管理团队经验丰富,为中外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畅通的留学平台。目前学院共有在校生2600余人,其中包括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名外国留学生。学院设有教育部授权的托福(TOEFL)考试中心和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授权的汉语水平考试(HSK)网考考点,与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建立雅思考试中国合作伙伴关系,成为雅思考试官方白金级合作单位,英国威尔士大学在学院设立了斯旺西语言考试中心(武汉),为我校学生提供英国大学的入学语言测试。同时,学院在英国设有海外办事处,为我校赴英学子提供服务。自2002年建院以来,学院得到长足发展,已经形成完善的学生培养体系,畅通的出国通道,国际合作办学水平在全国重点大学中居于规模较大、办学规范、培养质量高的领先位置。目前已培养了中外学生5000余名。其中国际合作教育项目学生毕业率达99%,成绩合格且有留学意愿的学生均已出国深造,已毕业学生就业率高,就业领域涉及材料、建筑、交通、IT、汽车、金融和外贸等行业,就业地域遍及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俄罗斯、巴基斯坦、沙特、南非、摩洛哥、蒙古、印尼等100多个国家以及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深圳、厦门等大中型城市。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外语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骄人的业绩,成为就业领域的中坚力量,为加强中外友好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该项目学制4年,专业课程教学主要由我校汽车工程学院负责,中外双方大学选派优秀老师任教,英语或双语教学,其中由英方所承担的核心课程将引进原版英文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从事汽车设计、试验、研究、制造和运用、赛车生产及赛事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项目学制4年,专业课程教学主要由我校经济学院负责,中外双方大学选派优秀教师任教,英语或双语教学,其中由外方所承担的核心课程将引进原版英文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金融业务,外语水平高,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胜任各类金融机构、评估咨询机构、工商企业、政府部门的金融和投资理财工作的国际化、高素质、复合型涉外专门人才。该项目学生在武汉理工大学学习4年,项目培养计划由英国威尔士大学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同制定,共享双方优质教学资源,课程教学由双方大学资深教师共同承担,采用双语教学,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具备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理论及创作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懂管理的艺术设计高级专业人才。该项目学生在武汉理工大学学习3年,第1年为国际预科课程,第2-3年为专业课程(成绩优异者可免读第一年的国际预科课程,直接进入第2-3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完成学业并成绩合格者可获得HND(英国高等教育文凭)证书。获得HND证书后,符合条件者可自愿选择赴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爱尔兰、荷兰、芬兰等多个国家百余所高校续读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所获学位可顺利获得中国教育部认证。我校作为首批承办HND项目的大学,十二年来共培养了HND项目九届毕业生3000余人,项目现有在校生近千人。该项目学生出国深造渠道多且畅通,有留学意愿的学生均已顺利出国深造,其中有不少学生获得或正在攻读世界名校的硕士或博士学位。HND项目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外语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备受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政府机构的青睐,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咨询电话:027-87859698)我校自1952年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是中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之一,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的指定接收院校,2002年国家留学基金委首个成班建制MBA英文教学基地成功落户我校,2009年以后又陆续取得了国际贸易、土木工程与建筑、采矿工程等多个成班建制全英文硕士项目教学基地的资格;学校现已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工业工程、采矿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六个成班建制全英文本科专业。截止2014年6月,我校已培养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类留学生2300余人,顺利毕业1500余人,初步建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外国留学生培养格局。(咨询电话:027-87166636)学校与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建立了雅思考试中国合作伙伴关系(代码AG027237),并成为雅思考试官方白金级合作单位。除了可定期获得免费雅思考试的名额以外,还可获得授权为雅思考生设置校内考试专场,这不仅有效缓解了我校考生申请考位难的压力,也有利于我校师生更加便捷地获取雅思考试的最新信息和培训资料,进一步提升我校国际教育交流服务质量。(咨询电话:027-87859079)1、2013届本科交流项目毕业生86人,共有67人出国留学,留学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等;考取国内研究生1人,免试攻读国内研究生4人,考取国外研究生1人;就业知名企业包括: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铁路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