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_清静经_修道必读 - 国学自学网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於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於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乃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於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推荐:
民不畏威_则大威至_无狎其所居_无厌其所生
道生之_德畜之_物形之_势成之_是谓玄德
昔之得一者_天一以清_地得一以灵,神得一以宁
企者不立_跨者不行_自见者不明_自是者不彰
谷神不死_是谓玄牝_玄牝之门_是谓天地根一切随缘,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又何需执著,存在既是道理,不可太紧,易不可太松,多难兴邦,珍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在前乐在后,以欢喜心来受苦,以大慈悲来祷祝,南无阿弥陀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讲究自身修养的提高,这正是现代人缺乏的,过分追求物质追求,没有相对应的个人修养的提高,是不可取的。心存出入好为安即无,意在路之道而名为结,无像即意像,意像即为定像,定像即为化像,化像即为变像,变像即为无像,衡之博,安之平,乐之常,静之析,求之道,意遇而生名之道,欲乐安为无之有,有向才有望,望而有之,望尘莫及,定待途进,遇而析,化组精,幻而现,生生不休息,尘沉程承存曾而成@灵动, 但是道是追求自然快乐的生活,顺其自然,真正的无为那就是随遇而安,不安册安。人应该以无为为主。后面的千古留名只是辅,名或不名并不重要。
心若是敞开,自有明镜处。@有悔, 万法皆归于自然,有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完善法律的引子。自然中是非之多,法律也不是能完美只能完善。
真正的无为而治是超脱自己,当自己放下一个过程的时候,会想让它顺其自然,为什么呢因为已经找到理由了。
心里会想自然中自有食物链相生之道相克之道,何须去计较。
你观点是对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自律,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世界的丰富多彩也因为有了解决不了的问题的出现。
想必你也是放下为无为吧。。。道之道,得之道,明之道,心明道,遵其道,行好道。明其礼,真行道。
人的用心去领悟,悟性,就是灵机。高责高,过低的就不明白说什么啦!